大人站好多書 每周介紹一本
可以5分鐘聽1本
https://anchor.fm/carersvoice
亦可以睇文:
《我是兒子 我來照顧》
文:陳曉蕾
這本書是日本學者平山亮訪問了28位兒子照顧者後的研究和分析。一邊看,一邊對應香港的情況。
在日本兒子作為照顧者的數目持續增加,2010年八個照顧者當中大約有一個是兒子——雖然照顧者佔了三份一是妻子,女兒和媳婦的比例大約每六至七人有一個,兒子是少數,然而兒子的比例比起七十年代,大幅增加了六倍!
原因包括少子化,例如家中只有一、兩位兒子;成年人不婚或離婚,於是也就沒有媳婦幫忙;還有觀念改變,昔日媳婦埋所當然接手,現在可能會各負責自己的父母。
這種種現象,同樣在香港出現。大銀的活動較常吸引一些有閱讀習慣的讀者,其中不乏兒子照顧者,有一位家裡全是兄弟,就由其中一位與母親最親近的兒子,一起同住,假日也會帶媽媽一起來工作坊。另一位媽媽原本由姐姐照顧。姐姐去世後,弟弟剛好選擇退休,於是每天去老人院看媽媽,所有照顧問題,都會在我們的群組發問,媽媽去世後,他亦繼續留在群組分享經驗。
這書第四章比較了兒子和女性照顧者的分別:香港也有社工撰文寫男性照顧者較為直接處理問題,例如認知障礙症患者不肯洗澡,就與工人夾手夾腳捉住洗澡,反觀女性照顧者就會較顧患者感受和情緒。日本學者平山亮的觀察是:兒子照顧者比較對焦「解決問題」,較為冷靜完成工作,所以住往會希望知道更多照顧技巧。
他提出一點很有意思:兒子照顧者相對接受「男性不擅長做家事」,例如會買外賣食物,不會勉強為被照顧者煮食——這會影響被照顧者的生活品質嗎?平山亮有點擔心。這憂慮也有社會背景:日本厚生勞動省調查發現,虐老者有四成是兒子,但這本書並沒有把兒子照顧者等同「問題照顧者」。而是深入認識兒子作為照顧者的特點,可能面對的困難。
第五章就是指出兒子作為照顧者,難以在職場或朋友之間取得共鳴。而鄰舍關係很大程度是被照顧者的昔日關係,例如媽媽和鄰居關係好,媽媽病後,鄰居較常來幫忙,尤其當媽媽走失,鄰居見到會馬上聯絡兒子。可是若這家人原先就沒和鄰居打交道,父母病後,鄰居也甚少主動問候。平山亮形容這是「母親帶來的在地緣分」。
書中最終回,是日本老年學專家上野千鶴子的解讀,她除了回應兒子作為照顧,暴露了社會性別不對等,亦引伸到職業婦女,可能與男性照顧者一樣地感到孤立。
。
書籍資料:
2019臺灣商務《我是兒子 我來照顧》平山亮著 薛寧心譯